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275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子贡利用他的财力从别国赎回不少奴隶,但他从不到鲁国的府库中去领赎金。
如同树之有根,禾之有种,根和种就能使树与禾生长起来。但这种道德理性不是建立在内在人性之上,而是建立在对文理的认识之上,通过认识和修养,内化为人的本质。
孟子则认为,仁在内,义也在内,并不在外。形而下者有形而可见,但却是由形而上者决定的。就人而言,性是通过人的情感意识与知觉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生道理,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出来。程颐也经常谈到物理,并且主张格物穷理。[43]《张子正蒙注·至当篇》。
气之条绪节文,乃理之可见者也。总之,理字最初是和劳动实践联系在一起的,是治理疆界土地的意思。其生命意义就在于性,其目的意义就在于善。
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,除了继承程颐关于理的学说之外,又有进一步论述。他说:阴阳四时之理,相受而次矣。理来自天道阴阳之气,是自然界的秩序,礼便是理之有文采者,故称之为文理。用程颐的话说,就是在天为命,在人为性,论其所主为心,其实只是一个道[34]。
但是,董仲舒并不是一位纯粹的自然哲学家,而是一位目的论者,他的基本的哲学思想是,天是一个最高主宰者,是有目的、有意志的神。韩非认为,道者,万理之所稽也[18]。
理的根本义是生,即生道,具有生命意义,且具有目的性意义。东汉的王充是不是儒家,似无定说,不过他自己承认是儒家,我们也把他归到儒家来讨论。礼被说成理,就取得了客观的理论依据。至此,儒家的性理之学就算完成了。
由于朱熹不仅是一位哲学家,而且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,因此,他在诸多领域讨论理的问题,其中便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。自然界是具有生命意义的,自然界的发育生长是有序的,或者说向着一个目的。王充则认为,这是不达物气之理,因为寒温之气纯属自然界的现象,系于天地而位于阴阳,人事国政,安能动之?[28] 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,说明王充用自然界的原因解释自然界,而且持一种自然主义的观点。[29]《正蒙·太和篇》,《张载集》,第7页。
这所以然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,这好像是认识论上的因果问题,但实际上是一个存在的问题。但总的来说,《易传》作者虽然提出了理性命的框架,却并没有就此展开进一步论述,真正完成这一任务的,是后来的宋明儒学。
在这方面,朱熹实际上承认有自然规律,即物理的存在。礼治和法治,代表了儒家与法家两种不同的社会政治学说,但是,就其追求客观的实用的理性精神而言,似乎又有一致之处。
但荀子关于文理的学说,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,这就是塑造一种道德人格。他们认为,荀子的礼治学说,意在建立一个文明的理想社会。这所谓得,是心之自得,不是从别的地方去获得,因为理义就在自己的心里,不是从外面拿来的。正因为如此,格事事物物之理,就是明心中之性理。在这里,人的知性能力亦可被理解为认知理性,人有能力认识事物之理,并能够循理而行、缘理而行,甚至能够宰制万物。但是经过仔细分析之后,我们会发现,他更重视社会方面的内容,特别是社会礼治方面的内容。
按照这种学说,天人之间有一种感应关系,人间的一切秩序包括伦理道德,都必须符合天理。理义即道德理性是由人的内心自我决定的,不是由外部对象决定的,是自主自律的,不是外在他律的,这就是儒家的道德自律说。
[44] 关于气的问题,不必单独讨论,它是说明物质存在的范畴,有空间与时间的意义,至于条绪节文,则是意象性的说法,不是纯粹的逻辑语言,只能通过形象体会其意义。就物理而言,他认为目的论违道理之实,不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形。
所谓莫能其所以然而然,是说没有另外一个所以然者,它就存在于客观事物的变化之中,可说是已然的存在。所谓得,就是自我体认而勿失。
在这里,他赋予道德理性以历史的、实践的观念,这是值得重视的。大理也是物理,但似乎更全面、更普遍。这是本体论宇宙论的说法。[37]《二程遗书》卷十八,《二程集》,第188页。
得其大体则为大人,得其小体则为小人。四、性理 理真正成为哲学上的最高范畴,那是在宋明理学出现后。
[27]《论衡集解·变动篇》,第304页。尽管在不同时期、不同阶段,不同思想家对理的具体含义有不同解释,但是就儒家思想的主流而言,这个最基本的含义是没有变化的。
但这所谓本体,决不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实体,而是自然界发育流行的生生之理,赋予人则为内在的潜能或道德理性能力。但朱熹虽然说过理是净洁空阔的世界,好像是一个观念世界,但朱熹这样说,仅仅是从逻辑上进行推论,逻辑推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样子。
[22]《春秋繁露·人副天数》。二、文理 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荀子,提出物理的概念,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,但他将物理引向社会人文方面,终于变成了文理。阴阳四时的变化虽然是自然界的变化,但它是受天的目的和意志支配的。就其自然,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,是其必然也。
后者强调的是道德主体或德性主体,前者强调的则是认识主体。他也是第一个从人性的角度提出并讨论理的问题的思想家。
[31] 穷是穷究,穷究事物之理而认识之,这是属于知性范围的问题。这与他的认知理性学说是一致的。
这种天人同构的学说是由目的论贯穿起来的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主要是针对帝王而言的,要帝王服从天理、天意,否则要受到天谴。
发表评论